今年,乳山将重点推进一期10万亩海洋牧场的对外招商,增设台筏增设,添置玻璃钢工船等海上配套设施,建设净化物流中心、技术服务中心、营销中心、养殖基地等陆上配套设施,同时开发底播增殖区、人工鱼礁区和网箱养鱼区等。
乳山发展牡蛎产业实现海洋经济发展
时下,乳山牡蛎小镇建设正紧锣密鼓敲定中。依托中国牡蛎之乡、滨海旅游生态资源,以“生态海岸、魅力海湾”为定位,融入科研、科普、现代环保产业及生态观光旅游等要素,按照“一核两带三轴六片区”规划,打造国际牡蛎产业中心集散地、极具山东特色的国家级特色小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借力高峰论坛和产业研究院的科技支撑,我们将通过人才引进和产业基金介入,将乳山打造成中国乃至国际牡蛎技术研发中心和技术输出的桥头堡,推动中国牡蛎产业发展,实现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乳山市长宫本杲说。
位于北纬37°的乳山,海岸线长199公里,养殖海区50万亩,均达到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境内黄垒河和乳山河两大入海河流为海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促进了牡蛎生产所需的海洋基础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塑造了乳山牡蛎个体较大、肥满度高、肉质爽滑、味道鲜美等品质,乳山牡蛎先后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目前,乳山现有牡蛎养殖面积8万亩,年产量达30万吨,是中国牡蛎之乡、中国北方牡蛎第一市。
虽然乳山牡蛎市场行情一路高涨,但也面临着中国牡蛎普遍存在的发展瓶颈。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介绍,中国牡蛎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但中国牡蛎消费的高端市场仍然被外国品牌主导,极需提升中国牡蛎品质和品牌。
“只有依靠科技支撑,搭建从育种到养殖、加工的全产业链科研平台,才能在未来的海洋经济发展中抢占先机,挤进竞争激烈的牡蛎高端市场。”乳山市市长宫本杲说,中国牡蛎国际高峰论坛永久会址的设立以及牡蛎研究院的建立为乳山牡蛎产业发展乃至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将推动中国牡蛎产业向更广维度、更深层次、更高目标发展。
论坛开幕式上,“中国牡蛎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和“中国(乳山)牡蛎产业研究院”正式揭牌。中国(乳山)牡蛎产业研究院将依托乳山牡蛎产业资源,加大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合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整合项目、政策、金融等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将产业与人才、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综合开展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品牌培育、产业孵化等工作,打造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乳山牡蛎产业发展专题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牡蛎小镇规划、海洋牧场产业基金、牡蛎产业发展等进行了专题研讨,并发起成立了乳山市牡蛎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了8位首批特邀专家,为乳山牡蛎产业发展再添新动力。
“永久会址的落户,搭建起牡蛎技术国际交流平台,其形成的真知灼见必将对乳山进一步发展牡蛎产业、打响乳山牡蛎品牌、壮大海洋经济带来新理念、新视野、新思路。”乳山市委书记周兵说。
为实现牡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山东乳山制定了“乳山牡蛎”保护十条意见,构建了全国首个牡蛎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乳山牡蛎”证明商标被评为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鲜食牡蛎、单冻牡蛎肉、半壳牡蛎、牡蛎罐头和保健品等不仅销往北上广等城市,而且畅销港澳、日韩、美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
“成品乳山牡蛎壳长能够达到15厘米至18厘米,肥满度能够达到18%至20%,较国内其他地区同类产品高5到8个百分点,经专业机构鉴定,富含的锌、硒等微量元素含量也高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国家贝类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张国范说,乳山牡蛎的先天自然优势和产业发展规模,吸引了中国牡蛎产业国际高峰论坛和中国(乳山)牡蛎产业研究院落户乳山。
从事贝类研究30多年、三倍体贝类及生产技术发明人郭希明教授在实地参观考察乳山海洋牧场建设后说:“这次论坛不仅是一场学术盛会,也是乳山牡蛎的‘品鉴会’,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我对乳山牡蛎的品质和产业发展规模有了新认识,特别是当地政府以产业基金推动海洋牧场的做法,对海洋经济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海洋牧场是当前乳山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的一个切片。在对海区进行调研摸底的基础上,乳山统筹海陆规划,编制了现代海洋牧场规划实施方案,按照“统一布局规划、统一技术规范、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地理标识”四统一原则,围绕“一基地五中心”,打造48万亩新型海洋牧场示范区。
发展现代海洋牧场需要资本的注入。乳山发挥资本驱动杠杆,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海洋牧场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洋牧场开发建设。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山东招商动态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