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纬招商网讯
为实现跨越关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济宁着重突出产业引领,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做好“存量变革、增量崛起、跨界融合”三篇文章。一方面围绕存量变革,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核心是产业升级、技术改造,让传统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凤凰涅盘”;另一方面强化增量崛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新兴产业培植壮大行动,制订“三年”培植计划,出台扶持激励政策,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重点发展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建设一批新兴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而在跨界融合领域,重点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水平,加快一、二、三产跨界融合,推进一产接二连三、二产带一连三、三产引一连二,培植壮大农业“新六产”,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工业、农业等产业融合,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品牌高端化。
济宁为跨越关口走转型发展之路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未来,济宁将更加重视企业培育,大力度实施骨干企业培植计划,打造济宁企业“联合舰队”,实施企业梯次培育,积极推进企业改制,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强化创新支撑,把创新贯穿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全过程、各领域、各方面,重视创新、学习创新、研究创新、推动创新,提升各级抓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把技术创新摆到核心位置,打造企业高端研发平台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培养企业家队伍。
今年,济宁市经济发展步伐稳健,前三季度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同比分别增长14%、41.4%、34.7%,分别高于全省3.8个、29.3个、23.4个百分点。1-10月份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28个,同比增多340个;转调成效明显,启动实施了336个“四新四化”项目,总投资近6000亿元,引领资源型城市转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由2013年的41.2%提高到今年前三季度的44.5%;产业转型升级也促进了生态环境好转,今年1-10月份在京津冀“2+26”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中,济宁获得PM2.5浓度最低、改善幅度最大“双第一”;同时,创新驱动力持续增强,全市现拥有国家级工程实验室3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7家,今年以来新增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和企业孵化器30家。
以如意集团为例,先后荣获第四届中国工业大奖、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等荣誉,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唯一一家包揽中国工业领域大满贯奖项的企业,在宁夏、新疆、巴基斯坦投资建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相继收购德国派纳、法国SMCP等13个国际知名品牌企业,形成了“互联网+高端制造+个性化定制”的国际化全产业链条。并于10月20日,在巴黎泛欧交易所完成股票发行挂牌上市,募集资金50亿元,成功“走出去”。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强调这是跨越关口的迫切需要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对我们来讲,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新旧动能转换是重要抓手和工作主线,这三者的关系逻辑严密、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对于济宁实现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王艺华强调。
更多资讯内容请关注山东招商动态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