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威海工业新区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打造创新型城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产业和经济的转型升级。
释放示范区优势,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
谁在自主创新上走在前面,谁就能在引领新常态上走在前面。
"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烟台来说是重大的发展机遇,要充分借助这一'金字招牌'的辐射效应,闯出创新发展的新路子。"曲敬阳代表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势,探索实施科技金融、成果转移转化等政策试点,建设提升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中俄和中格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平台。"一定要抢抓机遇,大胆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加快形成'率先走在前列'的核心引擎。"曲敬阳代表说。
企业是市场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去年,全市一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相继攻关突破,催生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有力提升了我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如万华化学"MDI制备技术"获山东省首批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目前MDI产能达到230万吨,是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MDI制造商;南山铝业依托"高性能铝合金中厚板"技术,打破国外在航空航天、高铁动车等高端领域垄断。
"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培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陶旭东委员认为,要以企业创新推动产业转调,打造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力协同创新
全方位深化科技合作,加快了我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目前,我市已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57所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32项。值得关注的是,我市全方位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推动实现了中集海工院与具有世界顶尖技术水平的乌克兰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签约共建"中集巴顿焊接技术研究中心",争取三年内建成集焊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公共服务的国家级平台。
创新人才政策,加快引进高端人才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人才战略,烟台始终牢牢抓在手上。全市"千人计划"专家2014年为31人,2015年达到47人,2016年增加到92人。柔性引进两院院士58人,总数达到61人。新增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选9人,总数达到16人。5人入选国家第二批"万人计划",总数达到9人。新入选泰山学者5人,新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7人、占全省的9.44%,排在全省第3位,总数达到120人。
要实现产业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核心在于人才。在用才上要搭建高平台,发挥好驻烟高校院所作用,加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建设力度,抓好威海工业新区高层次人才创业园、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等平台建设,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舞台。